一场寻找家的对话

口述:郭锡恩(Lyndon Neri)、胡如珊( Rossana Hu) 整理:黄玉琼

郭锡恩胡如珊家书00

1992年在美国湾区,郭锡恩与胡如珊的婚礼



郭锡恩:我是菲律宾华侨。去美国,是因为在菲律宾家里发生了一件事:爸爸当时是个挺成功的生意人,菲律宾华人圈里也经常发生绑架案。有一天,突然传来叔叔被绑架的消息。


胡如珊:然后被撕票。


郭锡恩:对。所以爸爸草草结束了当地的生意,为的是安全快速地把我与哥哥都送到美国读书。我申请了七所不同地区的中学,都被录取之后,家里决定去旧金山湾区就读一所寄宿学校 Athenian High。最开始只有我们俩兄弟去了美国,父母和两个弟弟一个妹妹还留在菲律宾宿务。


胡如珊:我家的情况不太一样。父亲在上海解放前几天,跟着他国民党空军的舅舅到了台湾。那时他十五六岁,在上海念一所寄宿制初中,预感到“时局不太对”,便去找他舅舅,舅舅的同学让他上了空军的飞机。飞抵台湾后,过了40多年,才有机会从美国重返家乡。

我爸爸很小就失去了父母。老家是南京的县城高淳,南京大屠杀战乱时代……所以自小他就随着舅舅一家生活。到台湾后,舅舅便成为他唯一的亲戚。我从小对“亲戚”的认识就是妈妈的家族,爸爸家只有一位舅爷爷,其他全是一片空白。在更小的时候,我还以为全世界都是如此。

妈妈的家族在清朝期间从苏州被派到台湾,扎根台湾已经好几代。我出生之前,妈妈的四个弟妹就已经都移民到美国,而我记忆中受日本教育的外公外婆也一直住在日本。1979年因妈妈弟妹们都已安居在美国多年,我们小家庭也移民到美国。那一年对台湾来说,是一个政治上非常重要的年份:台湾被迫退出了联合国(注: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整个社会也因而陷入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同一时期,我的很多小学同学也相继出国,都是那个年代造成的。

我跟Lyndon会认识,是因为我们的父亲在教会里认识。我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跟着他们,在教会的青年团契上认识了Lyndon。他是我姐姐哥哥同辈的朋友。我那时才十二三岁,大家都把我当作小孩子。


郭锡恩:到美国去的时候我十五岁。爸爸要求我礼拜六礼拜天最好都要上教堂。我对Rossana印象很深,但她大概对我没印象。


胡如珊:我不是没印象。他跟他哥哥总是一起出现,可能在认识他的前五六年,我都根本分辨不清谁是谁。那时候感觉他俩很相像,他们的谈吐,所在的圈子,让人真的很难分辨。他俩中的一个同我讲话时,我常常会问,你是哪一个?是哥哥还是弟弟?在每周的教会活动上我们都会见到彼此,我知道有他这个人,知道他家的一些背景,但只是停留在这个程度,很多年都是如此。

我进伯克利的第一年,是Lyndon的最后一年,也是我们开始交往的第一年。当时我倾向于念建筑,但建筑到底是什么?对此, 我仍然很模糊。那几年,伯克利的建筑系在美国排名最高。虽然伯克利是UC系统里头最好的分校,但我其实更想去UC洛杉矶分校。因为我家住在湾区,伯克利是离家最近的学校,我想离父母远一些,但他们又特别想让我留在身边。最后选择伯克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父母给的压力。

暑假前,我开始为新学年选课,姐姐告诉我,教会有一个年轻人叫Lyndon,就在伯克利读建筑,可以去咨询他,看能不能得到一些建议。从那时起,我才开始跟Lyndon有一对一的接触。他从家里带了一堆画作和设计作品给我看,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建筑学院的作品,就觉得,哇,好厉害哦,怎么那么好看。他对建筑的热诚当然就影响到我。开始上课后,因为他的指点我就顺利很多。


郭锡恩:其实我一开始学的是艺术,绘画。申请的时候,我以为建筑是比较偏技术的,就不太有兴趣。直到第二学年第一学期,我两个弟弟也来了美国,爸爸不放心,就打算在菲律宾待半年,另半年待在美国。我开始紧张,因为我对他撒了谎,说我在大学主修工程。我爸爸有一个“异象”(注:神给的图景),要我哥哥做一个经济学家,我做工程师,我弟弟做律师。但实际上,每个人都完全没有做他想让我们做的事……于是,第二学年末我就准备申请换专业。当年申请转系的人很多,所以我也颇为慌张,幸好绘画系也有基础数学、基础物理这些与建筑系一致的通识课程,最终也很幸运地转系成功。不过,我还是需要说服爸爸,毕竟,建筑并不是工程。那是1985年,美国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特别红火。爸爸以为建筑就是开发商。我还记得他说:“Lyndon,你这个很有想法,工程没有前途,建筑比较有。”我没有接话,其实我要做的,跟他所想的,完全不一样。


郭锡恩胡如珊家书01

左上:胡如珊3个月大,1968年 / 左下:郭锡恩5岁,1970年在菲律宾 / 右上:胡如珊7岁和家人合影,1975年在台湾高雄 / 右下:郭锡恩7岁和家人合影,1972年菲律宾



胡如珊:1992年,5月Lyndon从哈佛研究生院毕业,我们8月结婚, 9月我开始上普林斯顿研究生院,都是在同一个暑假。倒也没有怎么事先计划,那时大家都是这样。


郭锡恩:如果我有我的计划,我想早一点结婚。


胡如珊:那我要是有我的计划,我想晚一点结婚。


郭锡恩:见到Rossana的第一面,我就知道她会成为我妻子。我相信Rossana是神安排给我的。我花了很久才说服她嫁给我。她觉得我特别奇怪,男人通常很怕给出承诺,而我就是想要承诺她。我向她求婚很多次,她一直拒绝,六年后才终于答应。因为我到哈佛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她开始想念我……


胡如珊:其实是这样的,结婚之前我们在一起六年,前三年在同一个地方,后三年,他在波士顿,我在旧金山,坐飞机六七个小时,比从上海到北京还要远两三倍。那个时候没有微信,没有email,交流只能靠打电话,还有三小时时差。我们有一半的时间是远距离的。


郭锡恩:六年后她同意与我结婚,在婚礼前一周还有一丝不确定。她写了一个纸条……真是太疯狂了,居然到那一刻还不能确定。


胡如珊:是一种本能吧,女人本能上就是会质疑很多东西。


郭锡恩:是。但我一直都是很确定。


胡如珊:我是很理智在看待婚姻。很小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这一生应该不会结婚,我不认为有任何感情可以持续那么久。但是,我跟Lyndon在一起六年,其中三年身居异地却依旧维系着关系,我想,这可能就是神的旨意。虽然我认为自己结婚时年纪有点小,才二十四岁。不过年纪小也有好处,结婚后,我就定下心来,非常专注地,把求学路上最后几年的研究生院读完,开始工作,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结婚六年之后我生了老大。我其实也一直不想要孩子。


郭锡恩:我要五个。


胡如珊:对,为了他,他要五个,为他生了三个。


郭锡恩:谢谢。


胡如珊:五年间我生了三个孩子。每隔一年生一个。那时我们俩都在Michael Graves设计事务研究所工作。老大出生后,我在家待了五年。Lyndon那时候比较辛苦,负责很多亚洲地区的项目,一直出差。我就像一个单亲妈妈,一个人在家带孩子。我觉得,不上班的那五年是人生中最辛苦的时期。一是体力上。工作的疲惫只是反映在脑力上,而带孩子,则有太多需要亲自动手处理的事,半夜需要起来喂奶,无法睡觉,会明显感到体力撑不住。二是心理上。每天面对不会讲话的小孩,渐渐从一个变到三个,先生又经常不在,也没有帮手。看着先生和好朋友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心里会生长出一种不平衡。相较之下,自己每天在家里做的事情,只是打扫,买菜,做饭,换尿布,给小孩洗澡……会觉得这些事没什么意义,看不到价值。在家那五年,体力上最辛苦,心灵上也最孤独。


郭锡恩:我也知道她的情况。第三个孩子出生的时候,我非常非常清楚地意识到,不能再这么下去了,否则她会发疯。我已经在Michael Graves十年,接下来十年会怎么样?Michael Graves的工作很稳定,薪水也比较高,因为那时我已经是总监,但我心里清楚,如果不做出些改变的话,我们关系的一部分就要被毁掉了。我记得我一直在向上帝祷告,祈祷他赐予我智慧。我知道Rossana是一个很能干的人,但她在那五年,看着她的朋友一个个变得成功,我到各地出差,看花花世界……

那是一个圣诞节,我们的家人到东岸来过圣诞。我们刚买了一栋新房子,装修尚未完成,电话来了:“Lyndon,上海外滩三号的客户,想要一个人代表Michael Graves在上海待六个礼拜。”我原本打算介绍我的手下去。但上海业主表示,只想要郭先生。所以我就请事务所的合伙人帮忙去协商。他希望我能够留在新泽西,因为我可以为事务所招揽很多项目。所以,他对上海业主提出了异常离谱的要求:Lyndon的妻子与三个孩子需陪同前往,需公务舱,需波特曼的特别套房,需配车,需配司机……还需支付Lyndon的四倍薪酬,因为他在专心处理上海项目的同时,必然会失去获得其他项目的机会。提案放进传真机,发出去五分钟后就被传了回来,业主同意了全部的要求。我心想,嗯,好像有点意思。而且,这对Rossana来讲也是一件好事,她终于可以稍微休息一下,因为提案的一部分要求是:配两个阿姨。这六周,是我最忙的时候。


胡如珊:基本上他都不在家。我们住在波特曼,他在隔壁恒隆广场的办公室工作,每天凌晨3点回来睡觉,7点起来去办公室。但对我来说,上海是一个新环境,又有阿姨帮忙,确实很好地休息了一段时间。


郭锡恩:外滩三号的项目在前期拖了很久,三年都未能动工。我接手后,所有事情都进展得特别迅速,业主就要求项目经理:“你能请Lyndon多待一段时间吗?”于是,委托时限便从六周延长到两个半月。随后遇上非典,我不能回美国,委托又延长到六个月。六个月到期,业主问:“Lyndon你还能再延期吗?拜托了!”最后,整个项目做了一年。Michael Graves事务所也很高兴,他们从这个项目中赚到很多。经历了这件事,让我对未来产生了新的想法,或许我该辞职,开创我们自己的事业,我跟Rossana可以再度一起工作。在上海,我可以重新唤回那个最优秀的Rossana。



胡如珊:对我而言,家的概念是脱离地域性的。回顾这一生,我差不多在每个地方都待了十二年。长大的高雄,十二年;在湾区,不算芝加哥,十二年;普林斯顿,十二年,上海,到2016年满十二年。一轮又一轮。这也是一种当代现象,因为科技和互联网的关系,虽然还会受到时间限制,但空间限制已经被抹去。通过微信、电话,我可以跟父母即时联络。我们的女儿2014年9月也去了美国念寄宿学校。但是那种感觉,跟以前Lyndon离开菲律宾到美国去是很不一样的。家就是人,跟地方的关系反而没有那么亲密。


郭锡恩:我同意。我是在菲律宾长大的华侨,华侨永远没有家的感觉。我的童年不是在马尼拉、宿务这种大城市度过,而是在菲律宾东边一个很小的城市,叫做Ozamiz,中国人不太多,但是关系非常紧密。当地有中国的教堂,中国的学校,中国的诗会……中国人称呼菲律宾人为“环纳”(胡如珊:“环纳”就是番仔,“土人”的意思,台湾人叫山地人也叫“环纳”),称自己人“甲己人”,“甲己人”就是中国人。我从三四岁起就听大人这么说,心里便清楚,这里不是家。我阿嬷每晚睡觉的时候都会对我讲:“小孩子啊,(总有)一天你要回家,你要回常山。”也一直讲故事,描述我们的老家是什么样子。她2015年仙逝,105岁。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家族的老祖宗过世了。是她把中国带进我们心中,她常常说,你不要忘记,你是从哪里来的。

一年前,我去菲律宾宿务,讲毫无口音的当地方言,当地人还问我,你哪里像菲律宾人?我在美国,念最好的学校,英文没有任何破绽,也从未被接纳为美国人。奇怪的是,来到中国的时候,虽然中文讲得不太顺,但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我不再是一个外国人。旁人很自然地接纳我,认为我一定是中国人。

在建筑行业,寻找“中国之声”的时候,中国建筑师榜单上往往没有我们。中国产品设计师榜单上也往往没有我们。我常跟Rossana说,没有人会接纳你,除非你的作品足够好。如果你做得好,人人都想得到你。现在,菲律宾也称我们是“菲律宾之声”。去美国领Hall of Fame奖(注:美国《室内设计》名人堂,2013年)的时候,我们被称为“一度属于美国”的美籍华人。但你永远要记得你是谁。因为人生有起伏,以后你的作品没有那么棒了,他们就会扔掉你。

你是谁,跟地方无关。是家庭,是周围的人们,塑造了你这个人。我8岁画画的时候,爸爸经常叨念:“你这个孩子,一直画一直画,到底是会赚钱还是不会赚钱。”阿嬷就同他说:“去,你不要讲话。”又同我说:“你不要相信你爸爸,你画得很好看。”她一直在旁边看我画图,鼓励我:“很漂亮,我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不喜欢,但我觉得很漂亮。” 她离世后,我的一部分也随她一同消失了

我很感激家人把神介绍给我。我爸爸常常讲:“我可以给你好的东西,我也可以留给你一笔钱,但是,到了最后那一日,你跟神的关系才是最重要的。”我的姑姑也为我祷告,因为相隔遥远,就托神看顾我。那种……感激,讲不出来。

我的叔叔被绑去,被撕票的时候,我看到我爸爸跟他弟弟妹妹,整个家族,一起跪下来祷告。神啊,我们有做错吗?我们一家人,有做错什么吗?如果有,请宽恕我们。请宽恕我们。


胡如珊:Lyndon的家族是很亲密的。我爸这边没什么亲戚,我妈这边的亲戚也多半在国外,所以我们是一个小家庭。我也很感激我父母亲,没有他们就绝对没有今天的我们。最可贵的,是我从他们那儿得到的爱,我觉得,我们可能属于比较自私的一代,相对会更注重自身的事业,很难做到像他们对待我们那样对待我们的孩子。我爸妈那一代一切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孩子。不只是我爸妈,那一代的父母几乎都是这样,把他们的所有都奉献给孩子。


郭锡恩:是的。我父母为我所做的,也是我会尽力为我的孩子们做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他们认识上帝。当他们失落的时候,神会成为他们的依靠,如果他们有所成就,神也能帮助他们保持谦卑。一切荣耀,都是神赐予我们的。我最怕我孩子会有“这个应该是我的”的想法。我希望他们懂得感恩。

我跟Rossana都从优秀的教育中获益,所以,我会支持我的孩子去念他们想念的任何学校。我们存的钱,从来不是为了去换更好的车或房子,我宁愿把钱花在教育上。

身为父母,我们的声望也很重要。我们如何在这世上做人,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这些声望会对他们有所助益。我爸爸借他的名望,帮助我成长为今天的模样。这种“声望”,是作为一个好人、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帮助他人的人、一个奉献的人的声望。声望会荫庇你的孩子。

如果我们可以做到这三点……


胡如珊:就够了。


郭锡恩:就可以回家了。

2015年12月30日,于上海


郭锡恩胡如珊家书02

2001年,郭锡恩与大儿子和女儿




郭锡恩胡如珊家书
郭锡恩、胡如珊 Lyndon Neri & Rossana Hu


建筑师,如恩设计研究室与设计共和创始合伙人。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伦敦。郭锡恩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GSD)取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胡如珊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如恩荣获2010年度英国建筑评论杂志AR新锐建筑奖及美国建筑实录杂志2009年度世界十大设计先锋之一等国际奖项。两人同时活跃于教育和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