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印度的孩子们,2006年
一
刚满30岁这一年,你正在印度流浪,瘫躺在克什米尔的船屋上什么事也不去做一躺七天,你不像身体那样的平静优雅望着白天黑夜流转的光阴而只是躺着,知道你纠结的感受从未真的消逝过,分不清是心,是脑,还是幻觉。
凌晨傍晚回荡在稀薄空气里的伊斯兰祝祷让你片刻放松自己,连接着向全城市广播喇叭沧桑老者的歌声,不怎么美妙,却如巴黎圣心堂的圣歌声,万华龙山寺的诵经声,启动你不知从何而来的感动神经。你必须起身,移动自己,是谁的呼唤,让你面对现实,搞定失控的火车班表,失控的三轮车夫,失控的乞丐,失控的印度。
没多久,你还是迷恋印度沙漠里的星空,舍不得离开,为此你说服自己要编一支关于星空关于那遥远的地球上第一个站起身来的人类的舞。因为太了解你了。只有不断地逼你往前,往前,不断地强迫你在地图上持续地移动更换地方过夜,才摆脱你过于浪漫的慵懒,从北印绕到南印再往东北走,途经加尔各答往回程起飞班机的德里前进,才知道你瘦了,累了,为了前进而昏了头。在清晨的火车车厢里用树枝刷牙,成为公交车月台边一排整齐过夜的风景之一,你背上的行李越来越少,却赖在路边说:不想再走了。望着身旁一家子用垃圾升起一团火来准备烹煮被苍蝇覆满分不清是什么的漆黑平底锅,才知道,我也失控了。
直到菩提迦耶大觉塔前,这双脚双手一并合的瞬间,你跟我才从童年的晨间点香,记忆中无数的脸庞交汇,欢愉与苦痛的那一瞬间,一起掉下两行分不清楚到底是谁的眼泪,是谁在感动。大多数的时间你我是这样双轨交错并行着,来到印度,许多空闲的时间,让两者好好交战一下,不用担心正常模式下的自己会出来虚情假意,顾全大局,破坏这种我真心诚意认为的正常的不太正常。
二
30岁,第一次进云门2编舞,林怀民老师希望这个舞团能补足云门不常在台湾演出的缺憾,在各乡镇、小区、部落演出,没有正式舞台,常常是学校操场,磨石子地的穿堂走廊,山上海边原住民部落的集会所,一台手拉音响,地板扫一扫,随地开台就起舞。罗曼菲老师不仅接下重担,更爱才惜才,不断挖掘热爱舞蹈的年轻人,不论是舞者还是创作者。伍国柱的作品,无需灯光布景氛围,所到之处,乡亲们同学们总是聚精会神,随着舞作发展时而用笑声时而用身体立刻响应。分分合合,来来往往。这一年,曼菲,柱子,相继离开了。未曾见过怀民老师掉眼泪,他依旧如硬汉般,呐喊的排练,将眼镜往额上一扳,配着汤汁和酱油混杂的水饺,在餐桌上改着各种白天从办公室传来的文字稿。而我,就在从观音山流下的小溪旁云门2在八里的旧排练场,开始认识这一群和我一样失去曼菲老师、失去柱子的孤儿朋友。
郑宗龙排舞中(图片提供-云门 2,摄影-李佳晔)
云门2到台湾乡间学校演出,2012年(摄影:马岭)
一条河,是对岸连绵不绝沿着河展开来的金黄色沙丘,再过去些远方的绿树和蓝天交汇成一条不规则的曲线,瓦纳拉西的恒河畔,一副包裹着金色布料的躯体,躺在堆栈整齐的木材上,圣牛们在前面闲晃,拉屎,摇尾巴,一块块黑色的牛影,在失焦的画面里流动,阶梯上的我托着下巴,等着点火,被包裹的尸体,没棱没角,圆弧温柔的线条,静静地向着天,也在等待。那高举火炬的人,很慢很慢,将火炬往木材深处导去,那么一下,躯体像飘在火焰之上分不清是谁在动了。我们存在的躯体,与柴火一同地消逝,只有记忆和思想才能逃脱生命的限制。母亲真会挑时间,流浪期间,电话就响这么一次,从台北打来的她,担心着我的安危,电话铃声,正在烧焦的味道,开始卷曲的身体,瞬间将我拉回现实。
这一年我们在“国父纪念馆”旁的教会地下室哭垮了脸送走柱子,在德国路德维希港饭店停车场紧绷着身体听着曼菲离开的讯息,我不懂死亡,害怕时,母亲教我念着菩萨的佛号,心就会宁静,念着念着,恐惧的涌浪随着时间流逝退回深蓝的大海里,规律摇摆的潮汐让心再次回复平静。早晨的暖身课,一如以往,像仪式将要开始的预备场景,舞者们或一,或相伴,进到教室,几句寒暄,各自在地板上找好位置,戴耳机,毛巾包头绕颈,拉撑着身体,扳着,拧着身上不同的关节,课一开始,这众人共同呼吸的时刻,为一整天的辛劳排练,凝聚出一道宁静却充满能量的光芒。我知道,你们藏着悲伤,却牵着偏乡的小朋友开心跳舞。你们拖着跟心情一样沉重的行李,巡回在乡间,在纽约,在北京,在欧洲,在众多的谢幕和掌声中成长。跟柱子工作过的你们,为年轻创作者设了一道非常高的门槛,没有人可以呼拢你们,同时,你们也无不全力以赴,成就创作者的奇怪梦想。我看见曼菲,柱子点燃的星火,在你们每天面对自己的困顿煎熬时刻,在你们扶携彼此之时,在你们与众人接触与他们分享舞蹈的欢乐与美的时候,逐渐燃起,传递。
火已点燃,我敬爱的朋友们,或过去或现在或未来的朋友们,我渴望着没有你我之分,种类之别,身会烧尽,意将长存,一如薪火。
2016年1月4日于台北淡水
郑宗龙 Cheng Tsung-Lung
编舞家,云门舞集2艺术总监。1976年生于台北万华,小时候跟着家人四处摆摊;街头活力和人生百态成为他日后创作的泉源。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系毕业,曾任云门舞集舞者,2002年开始创作,作品在欧美亚澳舞台演出,屡屡获奖。2006年双人舞作品《狄德贝许》获德国No Ballet当代编舞比赛铜牌奖。2011年作品《在路上》获西班牙MASDANZA编舞大赛首奖,罗马编舞大赛“最佳团队”,并获得台新艺术奖“年度表演艺术奖”等。